为什么不能和隋唐人打架?

来源: 2018年04月19日 人浏览过

盛唐气魄,表现在一是政治上较开明;二是不设夷夏之防。中央王朝与内外交通联系紧密,这就使得侠客有了活动必须的自由环境。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习俗,也因之得以浸入。隋末和唐代,有普遍的尚武任侠之风。


隋唐人的追求是“出将入相”,所以那时候的男儿都希望的是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的时代,尚武之风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大。就连唐太宗这样的马上皇帝,都敢冒箭矢于阵前,何况那些在尚武风气中长大的将军,隋唐军民更是以做英雄和战死为荣,而且战争和民间也非常喜欢挑战和决斗。例如尉迟敬德于阵中夺稍,薛仁贵以三箭镇抚天山等,皆为阵将的单挑对决立下英雄典范。


在尚武任侠的风习中,唐王室成员身体力行。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员猛将,据说他曾在战场上手刃千人以上。其兄弟建成、元吉等,皆武艺超群,勇猛善战。明茅元仪《武备志》云:“唐太宗有剑士千人,今其法不传,断简残篇中亦有歌诀,不详其说。” 唐太宗手下集合的这一批猛士,在其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立下殊勋,“玄武门之变”一举消灭了他的对手,从而登上皇位。


李氏家族尚武的传统,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一百九十六载:“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,上数谴责之,由是怨望。太子与之亲善,朝夕同游戏,分左、右为二队,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,披毡甲,操竹矟,布阵大呼交战,击刺流血,以为娱乐。”


隋唐时期民间尚武之风亦甚浓厚。隋末少林寺僧,助唐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便是突出例证。李世民率军向洛阳讨伐王世充时,王世充在距少林寺五十里属少林寺屯地令其侄王仁则据守。少林寺僧配合李世民大军,击溃王世充军,昙宗、志操、惠玚等十三人擒捉王仁则,献俘于李世民,立下战功。


后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;其他僧人不愿受官,均赐紫罗袈裟,又赐少林寺地四十顷、扎碾一具。少林寺从此以武功闻名于世。唐开元十六年(公元728年)七月,银青光禄大夫、吏部尚书裴漼著文并手书《少林寺碑》,详记了少林僧助唐立功,寺以武显的史实。


唐代诗人写侠客事的极多,李白(701—762)便有一首著名的《侠客行》。其诗云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”,这该是何等的功夫;“三杯吐然诺”,“纵死侠骨香”,又该是何等的豪迈。李白的诗不仅是他浪漫的想象,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。据说李白曾随名师学剑,剑术高超。魏颢《李翰林集序》说他“少任侠,手刃数人”。《传经宝文集》则称其“性倜傥任侠,弱冠时尝手刃数人”。可证李白诗中所云并非虚构。


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,显然与唐代的尚武任侠之风气盛行密切相关。《隋唐嘉话》中有一名英公者有这么一段话:“我年十二三,为无赖贼,逢人则杀。十四五为难当贼,有所不快者,无不杀之。十七八为好贼,上阵乃杀人。年二十为天下大将,用兵以救人死。” 尚武任侠,显然是一种社会普遍思潮,唐代武侠小说的繁盛,正植根于此。


侠客行侠的工具是刀、剑,行侠的手段是武艺。任侠的风尚,人们对侠客的崇敬,自然会大大推进武术的繁荣发展。


关闭